
编者按配资app排行
“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”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江苏的殷切期望,是南京落实好挑大梁重任的着力点。科技企业具有联结创新链和产业链、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的独特优势,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力量。即日起,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推出“打头阵拼‘企’来——科技企业探访记”系列报道,深入科技企业、人才团队等,倾听记录他们勇攀科技高峰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拼搏故事。
□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
张安琪
通讯员钱轩弘
“我们公司的产品几乎都在‘天上’。”前不久,南京金洽会开幕式上重磅发布2025南京市科技创新成果案例,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星间激光通信终端在列。当记者到企业探访,希望详细了解产品情况时,英田光学总经理周子元笑着指了指天空,“这款终端早在今年4月就随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啦。”
这家将产品送上太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实力颇为不凡。2020年,它便成功应用一枚不足1公斤、仅魔方大小的激光通信载荷,实现天地间100兆带宽的通信连接,创下中国商业航天公司自主完成空间激光通信的首次纪录。
在这背后,是重大科研成果落地,以及两代创业者薪火相传的故事。
2003年春天,在光学领域成就卓著、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天仪中心主任、博士生导师周必方教授,怀着对中国光学事业的深切热忱,创办了英田光学,立志为中国光学发展贡献力量。创立初期,除了光学元件,公司还致力于光机系统的研发、制造与服务。
转折发生在2007年。那一年,英田光学配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光通信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,参与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及专检设备的研制工作,自此与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结缘。
“正是通过这个项目,我们认识到激光通信作为新一代空间信息传输技术,具备高带宽、高保密性和低功耗的突出优势,潜力巨大,是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支撑。”曾参与该项目的副总经理尹光祥回忆。从发现机遇,到把握机遇,再到深耕机遇,英田光学始终专注于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研发,成为国内最早涉足该领域的民营企业之一。多年来,公司持续配合国家完成多项在轨验证任务,深度参与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整体设计、光学终端研制等关键环节,并积极参与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。
“你看,这就是今年入选南京金洽会科技成果的‘星间激光通信终端’。”在英田光学的展厅中,顺着周子元手指方向,记者终于得以一睹其“真容”——设备体形小巧,形似一台小型投影仪,一端装有圆形、激光炮式的收发口。“那是激光收发系统,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收发共光路技术。”一旁的技术工程师介绍,“这一型号在光机热稳定性、高隔离度收发与批量制造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,能够有效支撑未来星座规模化组网的通信需求。”工程师语气中充满自豪。
在参观过程中,记者还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星间激光通信终端中试产线,面积近5000平方米。周子元透露:“生产线设计年最大产能达1000套激光通信终端,将有力满足我国低轨星座组网对核心设备的迫切需求。”
作为一家扎根南京的民营高科技企业,英田光学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发展的核心动力,多年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持续超20%。公司与南京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南京理工大学等本地高校建立了多层次合作,设立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,致力于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我们正在开展空间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关键技术的预研工作配资app排行,通过抑制大气湍流效应,进一步提升星地激光通信的稳定性和效率。”周子元透露了最新动向。接下来,英田光学将全力推进卫星激光通信工程化、实用化和产业化,为国家加快实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瑞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